找到相关内容747篇,用时2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参透禅即是佛

    ”、“怨憎会”、“求不得”、“五阴盛”等,统称为“四”。人就在苦海中遨游,不同的是,有的人找到了解脱的方法,跳出了苦海,登上了人生的彼岸,有的人不会解脱,便在苦海里沉沦。   古往今来...   参透禅即是佛   作者:李光乾   哲人说生活是个难参的禅。   这“难参”就难在有的人不知什么是或是对视而不见,甚至把甜也当做了。   弥漫于生活的各个角落。  ...

    李光乾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8020695208.html
  • 佛教如何观察人生:竺摩法师

    痛苦,虽然亦有快乐,而那些快乐都是暂时性的,或乐极生悲的。人生到底有甚么痛苦呢?照佛陀的体验,有三、无量诸。三之一是苦苦,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;二是坏,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;三是行,行是生灭迁流之义,由世间诸法的迁流无常,不能久留而生的苦恼。,一是生,人生来就是受苦的,如小孩落地便哭,因风触身,犹如刀割。二是老,年龄渐老,鸡皮鹤发,行步龙锺,对于人生已无乐趣。三是病苦,病魔侵袭,...

    竺摩法师

    佛教|竺摩法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14/03/151523325624.html
  • 三种杂染——流转义

    ,譬如天雨,滴如车轴,无间无断,从空下注。如是东方无间无断无量世界,或有将坏,或有将成,或有正坏,或坏已住,或有正成,或成已住。如于东方,乃至一切十方亦尔。  所言者,复有多种,所谓三,百十一。今依对法说,即生,老,病苦,死,怨憎会,爱别离,求不得,略摄一切五取蕴。住胎出胎,俱受逼迫,众根本,名生。时分朽坏,名老。大种衰变,名病苦。寿命衰没,名死。不爱现前,名...

    黄忏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1948077.html
  • 《佛心经》之六成就_心中心法之缘起

    色。”火色是什么色?当然是红色。火,有“炽盛”的意思。什么炽盛啊?五蕴炽盛。  佛法四谛——、集、灭、道。第一谛“谛”,有三等说。就是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求不得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五蕴炽盛...交煎,是典型的秽土。然而这里却是释迦世尊的化土,是世尊教导我们的课堂。娑婆世界其实是释迦世尊教化众生的净土。五恶、五痛、五烧,交煎,那是众生的境界,佛的境界没有此。佛在《楞严经》中说:“如我...

    齐志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45751384.html
  • 智谕法师:看破放下念佛

    由于都是无常所致,因为无常才有。能看破无常而知,放下贪着而断除聚集众的因,实是大智慧者,怎能说它是消极的呢?现在我们念佛求生极乐,那里的众生,不受众,但受诸乐,在这七天当中,大家看破、...ldquo;有为”方面说,是看破世间无常,要放下五阴身心不生贪著,放下一切五欲之乐。就“理”的方面说,也可说是从“无为”方面说,是要看破一切法...

    智谕法师

    看破|无常|念佛|智谕法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7/10/11364618613.html
  • 往生净土与思惟集谛的关系

    ,因此没有坏;超出三界,所以没有行。   以来对比,娑婆世界,凡夫必然要受生。在胎狱中有难忍的住胎、出胎之;有生必然有老,各种衰退之都会逐渐现前并且增上,容貌、气力、寿量、受用境界、六根...亲爱的人,盼望相聚却偏偏分离;对冤敌想逃避反而天天相遇;心中的欲求,往往失败,无法实现;五取蕴,贯穿一生。   而在极乐世界,这都会远离。《疏钞》中说:“而彼国莲花化生,则无生;寒暑不迁,则无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

    |往生|净土|谛|集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11/06513219040.html
  • 苦乐淡其心

    。八风者,利、衰、毁、誉、称、讥、、乐,是名八风。若得如是定者,虽是凡夫,即入佛位。”   在禅林中,有一则关于苏轼自诩“风吹不动”而被佛印了元禅师勘破的佚事。   佛印了元出生于书香门第之...教义,快乐是因缘所生法,无其本质。快乐随着因缘的变化而变化,有变化就是无常,而无常就是。   佛经中说到的地方很多,而其性质和分类也各不相同。按照不同种类说有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十、...

    明一法师

    |体验|修行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2/20181920886.html
  • 佛道生命观比较

    之说。即生、老、病苦、死、怨憎、爱别离、求不得、五取蕴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。佛教甚至把人的肉体看成可以抛弃的臭皮囊。而道教恰恰相反。"夫人之所贵者生,生之所贵者道,人之有道,...经典《奥义书》可以看出,佛教的轮回观、六大圆融说、四蝉定等等都是直接继承了《奥义书》的思想。而奥义书的精髓,就是古印度先贤在深沉的观想和禅定状态下,对生命本源的了悟。释伽牟尼在创立佛学之前,就深入地...

    余志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62257660.html
  • 人生佛教与健康人生

    间并不意味着逃避和远离世间,而是改善和净化世间,破坏世间存在的痛苦和烦恼,解决其中存在的种种不合理问题,消除苦恼和不平等的根源。依四圣谛,生命最根本的感受就是痛苦,佛教的根本目标是离得乐,达到涅架。人生之,一般说有,即生、老、病、死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、五盛蕴。之中,生老病死是生理和身体方面的痛苦,爱别离和怨憎会是感情、心理和社会环境的病态,求不得则是思想方面的疾病,五盛蕴是总括...

    徐文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04562948.html
  • 苍生难渡

    ,生、老、病、死、行、爱别离、求不得、怨憎会。如何无我无相,无欲无求?   佛曰:爱别离,怨憎会,撒手西归,全无是类。不过是满眼空花,一片虚幻。  伽叶:释尊,世人业力无为,何易? 佛曰:种如是因...。故此,佛曰不可说。  佛曰:一念愚即般若绝,一念智即般若生。  佛曰:以物物物,则物可物;以物物非物,则物非物。物不得名之功,名不得物之实,名物不实,是以物无物也。  佛曰:人生有:生,老,病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34470584.html